14 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一部孕育精神力量的恢弘史诗。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到 1937 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在华夏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这些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精神财富,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藏,等待着青年干部用虔诚的心态去挖掘、用深刻的思考去领悟。唯有真正走进那段历史,与先烈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才能读懂其中蕴含的 “初心密码”,为当代的奋斗找到精神坐标。以史为镜、以魂铸心,让抗战精神成为心中的灯塔,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
读懂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忠诚担当。 这种担当,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觉悟。1940 年的东北林海,杨靖宇将军率部与日军周旋数日,弹尽粮绝后仍孤身奋战,直至壮烈牺牲。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这位钢铁将军用生命诠释了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的呐喊。在华南战场,东江纵队的战士们以密林为家,以山洞为营,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始终坚守着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的信念,用游击战不断袭扰日军,保护着沦陷区的百姓。
这份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 的忠诚,在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身上有着鲜活的体现。在西藏那曲,26 岁的青年干部次仁扎根海拔 4500 米的牧区,为了让牧民们用上稳定的电,他带着施工队在零下 30 度的严寒中跋涉,走遍 12 个自然村勘测线路,手上的冻疮破了又好、好了又破,却始终笑着说 “群众的暖,就是我们的暖”。在广东清远,驻村青年干部李娜为了盘活村里的闲置厂房,先后 17 次奔赴广州、深圳对接企业,用诚意打动了 3 家企业入驻,让 200 多名村民实现 “家门口就业”。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不正是对先烈忠诚担当的最好传承吗?青年干部身处基层一线,每天面对的是群众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但正是在这些琐碎的事务中,蕴含着 “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的政治觉悟,体现着 “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干好什么” 的为民情怀。
展开剩余62%读懂 “越是艰险越向前” 的斗争风骨。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力衰弱、装备落后,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1937 年 9 月的平型关,八路军第 115 师在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一举歼灭日军 1000 余人,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这场胜利不仅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1940 年的百团大战,彭德怀元帅率领八路军 105 个团,在华北地区发动了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破坏日军交通线 2000 多公里,攻克据点 2900 多个,用破釜沉舟的勇气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挑战前迎难而上的斗争风骨,对当代青年干部有着特殊的启示意义。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基层治理的硬骨头,都是新时代的 “娄山关”“腊子口”。在浙江温州,青年干部王浩负责城中村改造工作,面对 200 多户村民的抵触情绪,他没有选择 “一刀切” 的强硬方式,而是带着团队逐户走访,用 3 个月时间记下 8 本民情日记,最终根据村民诉求调整了安置方案,让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在湖北武汉,市场监管部门的青年干部张晓雨面对保健品诈骗案件,硬是从 2000 多条转账记录中找到线索,熬夜梳理出犯罪团伙的层级关系,最终协助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 12 名,为老年人挽回经济损失 80 余万元。这些实践告诉我们,斗争不是蛮干,而是要有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的信念,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智慧。青年干部成长于顺境,但不能成为 “温室里的花朵”,要敢于到艰苦的岗位上磨练意志,在复杂的环境中增长才干,让斗争风骨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读懂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团结智慧。 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的结晶。在河北冉庄,村民们与八路军携手,用智慧和汗水挖出了总长 16 公里的地道网,这些地道四通八达,设有瞭望口、射击口、陷阱等设施,成为打击日军的 “地下长城”。在地道战中,老人负责放哨,妇女负责送饭,青壮年参与战斗,形成了 “全民皆兵” 的壮观景象。在海外,3000 多名南洋华侨机工组成 “南侨机工队”,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滇缅公路,为国内运送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其中 1000 多人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这些史实充分证明,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对于青年干部来说,传承这种团结智慧,就是要当好政策落地的 “执行者”,做好联系群众的 “黏合剂”。在江苏苏州,社区青年干部陈悦创新推出 “邻里议事会” 制度,每月邀请居民代表、物业人员、民警等共同商议社区事务。针对小区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最终通过 “错峰停车”“绿化改造增车位” 等方案解决了难题,让居民从 “旁观者” 变成了 “参与者”。在四川凉山,青年干部团队在脱贫攻坚中采取 “1 名干部 + 1 名技术专家 + N 户群众” 的帮扶模式,既发挥干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又借助专家的技术优势,更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曾经的贫困村发展起了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 3000 元增长到 1.2 万元。这些案例生动说明,青年干部要学会 “弹钢琴”,既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形成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的工作格局。在基层工作中,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社区治理,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才能破解各种难题,实现共同发展。
(什邡市马井镇人民政府 张泠昕)
发布于:四川省恒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