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比赛输了,教练立刻被骂上热搜,这阵仗连那些流量明星塌房都没这么大吧?
这股舆论风潮究竟是怎么吹进体育圈的呢?令人不禁感到复杂又无奈。一方面,竞技体育本就讲究实力,成绩是硬道理,失败也难免;但输赢毕竟是常事,谁都有状态低谷的时候。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教练,未免显得过于武断。更何况,教练也不是吃素的,他直接拿出成绩单,狠狠地打了那些键盘侠的脸。两年拿下19个单打冠军,稳坐163周世界第一,这份战绩在整个乒坛都堪称辉煌。
可是,尽管成绩摆在眼前,仍有不少人咬定不放,死抓“偏心”不放,指责教练偏向其他队员,耽误了主力的训练。这样的逻辑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教练就该把所有资源都压在一个选手身上?团队赛就不打了吗?其他队员就只能沦为陪练?这种“唯我独尊”的饭圈思维,在需要团结合作的体育圈里,显得格格不入。
展开剩余77%更让人无语的是,那些骂得最凶的,往往是三无小号,复制粘贴的套路一目了然,显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为。官方这次出手封号,也算是在体育圈立下规矩:竞技场上,实力说话,饭圈那套控评手法行不通。
归根结底,这背后还是流量惹的祸。如今体育明星也开始走流量路线,粉丝多了,争议也就多了。有些人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实则是在搞“捧杀”。赢了就吹上天,输了便踩到底,恨不得把运动员当成提线木偶,任由自己操控。这种病态追星方式,不仅给运动员带来巨大压力,也严重扰乱了体育圈的生态环境。
想想去年的奥运会,孙颖莎身兼三项赛事,累得几乎虚脱,却没见这么多人关心;而现在输了场普通常规赛,舆论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恨不得教练全家都骂个遍。这种“选择性关心”,让人怀疑这些人究竟是真粉还是披着粉丝外衣的黑子。
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充满不确定性,谁都无法保证自己永远胜利。就连张怡宁、王楠这些传奇选手,也难免有失利的时刻。难道就因为一场比赛失利,就要全盘否定他们多年的努力和辉煌成就?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实在过于极端。
还有些人根本不是真心热爱体育,只是把它当作发泄情绪的工具。他们将娱乐圈里打榜、控评、撕逼的套路硬搬进体育圈,只为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优越感。他们把运动员当成“私有财产”,不允许有任何缺点和失误。这样的畸形追星行为,不仅是不尊重运动员,更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
真正的粉丝应当选择默默支持,而不是在背后指手画脚。多买几张比赛门票,到现场为运动员加油,这才是最实在的支持,而不是躲在屏幕后狂敲键盘,发泄情绪和怨气。
邱贻可教练这次的回应,可以说给那些键盘侠上了一课。用成绩说话,永远是最有力的回击。同时也提醒我们,输赢本是竞技常态,理应理性看待,尊重运动员的努力与付出。不要被饭圈思维绑架,更不要让体育圈变成另一个乌烟瘴气的娱乐圈。
体育圈不是饭圈,这里不需要控评,不需要打榜,更不需要盲目吹捧。
这里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支持。
希望这股不良风气能尽快从体育圈消散,让运动员们在更健康、更纯粹的环境里,安心追逐自己的梦想。
与其在网上口嗨,不如多走进赛场,亲身感受体育的魅力。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