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天天聊
友情博弈权力——《魔法坏女巫》
今天聊聊美国 / 日本 / 加拿大 / 冰岛 / 英国电影《魔法坏女巫》。
片名Wicked / Wicked: Part I / Wicked: Part One (2024),别名魔法坏女巫(上) / 魔法坏女巫1。
展开剩余82%《魔法坏女巫》改编自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以奥兹国为背景,讲述了两位性格迥异女巫的成长故事。
艾芙芭因绿色皮肤而备受歧视,格琳达光彩夺目总能成为众人焦点,两人在西兹大学结识结为朋友。尽管性格与外貌截然不同,两人却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互补与共鸣。
影片通过她们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全新的奥兹国奇幻世界。
艾芙芭从出生起就带着诅咒般的绿皮肤。
她的肤色和周围人格格不入,因而在别人眼中处处显得不正常。父亲的冷眼、同学的窃笑、街头巷尾的指指点点,时刻提醒着她自己是个另类。当别人刚想提问时,她便会应激式地做出反应。
经历一系列事件后,绿色也成为了她的铠甲。绿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各种群体被贴上“异常”标签,就如艾芙芭的遭遇。
她在《反抗地心引力》(Defying Gravity)中凌空而起,黑袍展开翻涌,这不是传统反派的黑化,而是一个被边缘者被霸凌者向规则发出宣战。此时绿色是反抗强权的最好旗帜。
格林达则像是艾芙芭的镜像,粉红泡泡裙、金色卷发、甜腻笑容,打造出一个“完美女孩”。
但她的每个毛孔都透着虚伪,生怕别人不喜欢她。她强迫艾芙芭戴上滑稽蝴蝶结,当她用《人气秘诀》(Popular)将友谊包装成慈善秀,其实就是种转变形式的霸凌。
她刻意做作,眼神中闪着空洞,一心希望被追捧其实内在很空虚。她追求虚荣,但实力跟不上,在影片前期很是令人讨厌。
娱乐天天聊
在艾芙芭成长的同时,格林达也在成长,成长程度比不上艾芙芭,但至少也在成长。
艾芙芭与格林达的关系是黑暗童话中最明亮的一束光。
她们在旋转书架上共舞的段落,艾芙芭的笨拙与格林达的优雅夹在一起,在某个瞬间达成微妙平衡。
这种微妙贯穿始终,格林达起初是为了虚荣私心而接触艾芙芭,又因为嫉妒而捉弄艾芙芭,艾芙芭起初因为无助而接受了帮助,察觉格林达的敌意后反而拉了对方一把。
她们在对抗与依赖间摇摆,最终成了一对朋友,她们实现的最大价值在于发现。一个教会对方反抗,一个教会对方脆弱。这种复杂情谊超越了简单的塑料姐妹花,让故事有了更多内涵。
巫师则毫无悬念地担任片中反派。在他看来,恐惧是最好的统治工具,奥兹国瞬间成了极权社会的缩影。
他的翡翠城用投影仪制造彩虹,用喇叭播放欢呼声,用铁笼囚禁会说话的动物,表面一片祥和,实质上令人窒息。
莫里布尔夫人笑里藏刀,表面看起来和善近人,骨子里是个媚上欺下的拟人角色。她将艾芙芭的魔法天赋当做,将其包装成商品献给权力,一套操作像极了那些想往上爬的小领导。
本片视觉效果很出色,但在我看来最最震撼的其实是它对权力的拆解。
艾芙芭发现巫师只是个骗子,目睹山羊教授被拔去舌头,童话世界的滤镜瞬间稀碎。
那些“为你好”的规训、“保持体面”的警告,不过是维持特权的工具。当权者用谎言编织秩序,异见者被污名为“邪恶”,成人世界的不堪照进童话王国,别有一番滋味。
将一部音乐剧分成两部电影主要还是出于商业算计,也是艺术减分项。
第一部160分钟,存在节奏拖沓的问题,蒙奇金人的狂欢场景过于冗长,政治隐喻显得笨拙。
商业上,环球影业想榨干IP价值;艺术上,这割裂了故事的整体性。原音乐剧第一幕仅80分钟,电影却硬塞进双倍时长,导致关键情感被稀释。
女巫成长新故事,
友情权力与偏见。
娱乐天天聊
发布于:山东省恒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